内容页搜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校将体育纳入教学内容,在制度上不断健全,要求也逐步提高。1955年,公办、民办的小学全面推行“第一套少年广播操”和“儿童广播操”。1958年曾在北厍中学及各小学试行“劳卫制”(即练好身体,准备劳动,保卫祖国的制度)合格者分等级发给“劳卫制”证书、证章。1964年,学校“劳卫制”停止执行,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并推广眼保健操。1965年,中、小学校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同样受到冲击,体育课改成“军训课”。1978年,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以三操(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三活动(晨间体育活动、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为重点得到加强。1981年起,每学期结束前,对学生的体重、身高、视力进行测试检查。

1983年起,中小学校实施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分短跑、耐力、跳跃、投掷、技巧等项目实行达标测验,每年1次。北厍中学建有400米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室等运动场地和设施,每年举办1次田径运动会。学校加强学生足球训练,成为吴江市足球传统学校。

1990年起,每年冬季开展长跑、跳绳、踢毽子、仰卧起坐、跳远等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993年,北厍中学获得吴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1995年,北厍中学足球队获得吴江市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北厍镇中心小学在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同时,把足球、乒乓纳入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学校的小足球队参加吴江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夺得亚军。

1996年,北厍中小学成立体育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组织、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学校认真贯彻“两个条例”,坚持两操两课两活动,做到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是年,中学有654人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5.6%,小学有2336人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6.8%。中小学都成立足球、田径运动队,每周进行1~2次训练。

2001年起,北厍小学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安排好体育课。一、二年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三六年级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为保障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学校每天的第二节课后有25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具体为广播操(或冬季长跑)、各班分组活动、放松活动等。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眼保健操。学校有田径、足球、乒乓等体育运动队,相关教师坚持常年训练,取得一定的成绩。

足球是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在吴江市运动会足球比赛中成绩较好,体育教师张峰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

学校每年都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按年级、性别分为8个组别,比赛项目有60米、100米、200米、400米、跳高、跳远、垒球、铅球、实心球和接力等;每学期组织一次篮球或足球赛;每年从11月份开始进行冬季三项活动,内容有长跑、跳绳和踢毽,学生的参与率100%

2000年,何涛先后获得吴江市级以上奖项3次。20039月,徐鹏飞和张峰获得吴江市业余训练先进个人。体育教师的论文在省级以上的杂志发表或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